若我能言善道,或许我会成为智者,但我只是个船夫。 我的任务是渡人过河。 ——《悉达多》
01 轮回
在《拼多多的「海底世界」》这篇文章发布后,我收到了很多私信,其中最触动我的反馈,是一位读者朋友说:他在海底世界看见了一条秘密通道,走进去后,发现等在尽头的,是幼年时的他。
对我来说,这篇文章在那一刻,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。因为「业是回声」,它被人听见后,我只需静静等待未来它回传到我的那个时刻。
诚如那篇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的:从动物性视角的「生存本能」到人性视角的「自我实现」之间的转换,会让一条「少有人走的路」出现在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圣坛之中。
只是「此时此地」,当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再去凝望海底世界时,我其实隐隐约约看见了另外一条路。
这条路并不隐藏在圣坛的断壁残垣里,当你可以看见它时,其实会意外地发现:自你进入海底世界之前,它便已经存在了。
而这条路之所以不能作为结局放进《拼多多的「海底世界」》,是因为它似乎要求一个生命必须在历经轮回之时,才能照见它。
为什么「此时此地」我的视线里会出现这条路?又为什么只有在经历轮回之时,才能照见它?
为了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,我曾在「意识光谱」里去往荣格(Carl Jung)生活的那个时代,看见他在 1913 年与弗洛伊德决裂后,一手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「集体无意识」和原型理论。 也听见荣格在离世前,对徒弟坦然的说:
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。
你要学习像太阳一样,只是发出光和热,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,有人觉得刺眼,有人觉得温暖,有人甚至躲开阳光。
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,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。你要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。
同样在那个时代,我也看见了荣格与赫尔曼·黑塞(Hermann Hesse)的伟大友谊,以及黑塞在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中创作《悉达多》的过程。
正是在那样的痛苦中,黑塞借悉达多与乔文达对话,试图告诉世人:一切罪孽都承载宽赦。所有孩童身上都栖息老人,所有新生儿身上都栖息亡者,所有将死之人都孕育永恒的生命。强盗和赌徒的路或许通向佛陀,婆罗门的路或许通往强盗。没人能看清他者的道路。
顺着「意识流」的线索,我也曾去往 1954 年。那一年,马斯洛(Abraham Maslow)写出的那本影响深远的巨著《动机与人格》(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),他的「需求层次论」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。 但不为人知的是,这本书发布的 15 年后(马斯洛在去世前),曾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《Z 理论》(Theory Z)。在文中马斯洛重新反省了需求层次理论——他认为人本心理学的最高理想:自我实现,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。
马斯洛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:超越(Transcendence)。「超越」可以简单理解为:个体不再以人类为中心,而以宇宙为中心,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你听——
荣格说:你要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。黑塞说:没人能看清他者的道路。马斯洛说:自我实现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。
——他们究竟在诉说着什么?
后来,我在意识光谱里继续去往不同的时间线,寻找着他们留下的星星之火——最后,我似乎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——2600 年前,那个佛陀诞生的时空里找到了解答。
喜悦之余,不禁感慨:轮回之美,令人心碎。
02 无我
根据禅宗的记载,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后说:一切众生,皆具如来智慧德相。
「如来智慧德相」是《心经》中说的」: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。也是禅宗六祖慧能说的「自性」——它认为每个「生命」都本自具足,本不生灭,本不动摇,本自清净,能生万法。
更是《金刚经》通篇在说的「诸法空相」。
《金刚经》中提到的「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」其实是在说,佛与一切众生的差别——在于是否有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。
所以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
而要「除相」,就是要去除对世界一切人为的执著,要相信每一位「有情众生」——集众多因缘和合而成,一切有情识、有生命的意识形态,就是「有情众生」。我们生而为人,即生而为有情众生。
连接起「我」与「众生」的那条通道,在东方哲学里,我们叫它:慈悲。
「慈悲」会首先对你展开全面性的治疗——因为海底世界太过于凶险,你要穿越的是一片无意识的深海,鲨鱼随时都会给你致命一击,无数妖魔鬼怪(相)都会从五蕴的集合体向你发难。
但正因为心怀慈悲,你不再视鲨鱼的攻击为「零和博弈」,不再觉得水里的压强另人窒息,不再将海底世界的生态环境视为没有彼岸的地狱——因为在那里,你遇见的每一个「相」,都是与有情众生、与自己的相遇。
你就是众生,众生就是你。因众生在,所以「无我」。
在佛学语境中,「无我」是在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独立个体,所谓的「我」只不过是一个相续不断的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组成的,在这样的集合体中,没有常住不变的「我」,故谓无我。
当你还在历经轮回,未达彼岸之前,你还做不到「无我」。你的心内有「贪、嗔、痴」,外受五欲六尘诱惑而催生「妄想、分别、我执」——无数的欲念和痛苦会以此为起点,产生各种各样的遮蔽(相)。
只是,无论「相」的维度有多复杂,「慈悲」都会是你与众生之间的最深层的连结。
每一个「相」都会形成你在海底世界里的「所知障」,都是来助缘你通过修行来提升意识维度的。每一次你伤害他人,都是在伤害自己;每一次你行善举,都是在帮助自己;他人经历过或即将经历的一切快乐和痛苦,你都会经历。
带着这样的慈悲之心,你与有情众生、与自己相遇时产生的一切「信息」和「能量」都会转换为法缘、佛缘、道缘。它们会去往一个相同的终点:人类作为「共同体」的觉醒和救赎。
想起《华严经》中说:「世间受生,皆由著我,若离此著,则无生处。因此有我则有生,有生便有苦,无我则无生,无生则无苦。」
我执既「有我」,有我便不能解脱。
无执也「无我」,无我则照见天地与众生。
03 布道
创作这篇《番外》的过程中,我时常会想起黑塞笔下的悉达多,不仅是因为他在穿越了「海底世界」之后成为了彻悟之人,而是他在通达「究竟涅槃」后选择回到了那条河流中,和曾经助他渡河的瓦稣迪瓦一样,成为了一名船夫。
尽管他深知大部分人都会将河流视为旅途中的「障碍」,会将船夫视为达到「目的」的工具,只有为数不多的四五人,会明白他在做的事情。
但,这又如何?
悉达多依旧选择日复一日地将有情众生送往彼岸,因为他明白:重要的不是他在做什么(doing),而是在做这件事时他的状态(being)。
悉达多在那条河流上接触到的每一个人,都会被他穿梭于此岸与彼岸的状态所触及,都会被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意识之光而照亮。当一个「存在」成为了某种点燃意识之光的火炬,其实他是在通过他的「存在」本身去布道。
天下大道犹如虚空,之所以无形无相无声无息,只因它栖息于万物之中。
无论是动物性视角的利己、人生视角的自我实现、又或是神性视角的无我,都是一条「道」。道法自然,无对错之分。
拼多多的海底世界,只是众多生态系统里的一个「景观」。在无数个暗无天日的海底世界里,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却众生皆苦。
无论「个体」是选择继续在海底世界里生存、或是回到岸上、又或是上岸后心甘情愿的历经轮回再次潜入海底世界——这些都是人类作为共同体要去经历的。
而只有在历经过海底世界的劫难,并上岸拿到了那把圣山上的剑,最后执剑回到海底世界去渡众生的人,才能完整地看见这条路的「显化」。
因为这条路,需要一个「个体」站在人性视角的自我实现之上,才能触碰到神性视角的「无我」。这趟意识能量的修行过程,没有任何捷径。
更何况,同频共振,是宇宙法则。
缥缈宇宙,苍穹之下,人类能做的不多——臣服于天地之间,然后就只剩下做「选择」了。
你可以选择成为鲨鱼,成为那双看不见的手,成为那台电视机,或是成为他者的海底世界。
但我知道,一定会有人选择成为「悉达多」,成为船夫,成为自己,成为那条河流。
我无比确信这一点。
- End -